弟子为学
在《论语》中,“弟子”这个词语从意思上来说,与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弟子”的意思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就是“老师的学生”。
但在这里却要解释为“后辈、年轻人”,不然只是“学生、弟子”是不是有些讲不通?
不同的是,在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内涵不同。
在古代,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师生之间有若父子,所以有句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但到了现在,我们再来看“师生”这个关系,那就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现在的“尊师重道”,大部分往往是一个口号。或许我们可以从小学生张口闭口中还能听到“老师说的”。
孔子是做学问的,对于他的弟子是怎样教育的?或者说告诫年轻人要怎么做?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弟姐妹,做事要谨慎小心、踏实可靠,说话要恪守诚信、言出必行。对人对物对国家,都一样的爱,不要瞧不起谁,也不要憎恶嫌弃谁。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跟他们做朋友。把上面说的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再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但反复阅读,再结合现在的环境,最后一句这样解释是不是稍微有些不大合理?
现在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对于学习的阶层是一层一层的提高,难度是一层一层的加深。
有一句话说的好,叫“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句话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实践之余,尽量利用时间来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非要等前面说的那些都做到了之后,再去学?
我们要回过头去琢磨琢磨孔子的“道理”是什么?
孔子的重心在于“人”,在于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孔子的精神在于“行”,而不是在于“说”。
所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讲的是要“在(从)做中学”,先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能力学到、做到、做好。
生活是一本书,书本也是一本书。不读生活读书本,不是舍本求末吗?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
(文/李子仙)
作者:李子仙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