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始善终与取中
《论语》讲的是“做”,讲的是“做人做事”,而不是说把道理放在这里,只是让读者看一看、读一读。如果只是看一看、读一读的话,我相信也就没有很大的存在的必要了。
而在《论语》中,道家的一些思想始终贯穿于其中。一种是“慎始善终”,一种是“取中”,也可以叫“合理的、不过分的、有节制的、面面俱到的、恰到好处的取中”。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义,己之威義也。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己、中宮。象人腹。故謂身曰己。義各本作儀。今正。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
近,附也。
复,往來也。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
耻辱,羞恥侮辱。
因,就也,从口(wéi)大。
失,縱也。一曰错也,过也,遗也。
宗,尊祖廟也。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人不能轻易做出承诺,你做出的承诺要合乎义理,你说出来的话要得到兑现。对人应该要恭敬,但必须要合乎礼节。不要过分,过分就会让你显得轻贱,就会成为献媚、谄媚,就会做错事,你最终会自取耻辱。你今天依靠的人,必定是可以亲近的,你们之间不只是一时的相依,以后也依靠得着,就像同宗同族一样,是可以终身相依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说的就是“信”。这里为什么要用“马”,而不用其他的动物呢?
一是在当时的时代,马是用来拉车的,或者说是拉战车的。二是《周易》坤卦的卦辞讲“元亨,利牝马之贞”。“牝马”就是母马,是跟随公马的,或者说是辅助公马的。
当然了,还有可能是为了顺口,才用了“马”这个字,也是说不定的。
而这个“义”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儒家孔门中的“义者宜也”,就是恰到好处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或者是“时宜”。一种是墨子的精神——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说的就是这个。而有时候这种“侠义”的精神要比儒家“义者宜也”的影响要大得多。
现在不少人碍于当时的情面,轻易就承诺了自己做不到的或不该做的、不合义理的、不合实际的事,到时候没法兑现承诺。
慎始才能善终,关键在于开始的时候,不在开始之后。轻易开始之后,如果你觉得不妥或者是反悔了,要么你尴尬的跟对方讲明情况,要么就去花时间做事情去弥补。
所以,我们在承诺之前,一定要小心的衡量衡量,不可以轻率做出承诺。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男人与女人是平等的,大人与小孩也是平等的。平等之间是有上下之分的,而这中间就是“恭近于礼”在起作用。
如果没有上下之分,没有尊卑之分,那就乱了套了。
现在我们常常说“尊严是自己挣来的”,反过来说“耻辱也是自己找的”。我们会做错事,是正常的,也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尽管自己是可以改过的,但仍止不住周围的人会“议论”一段时间。有自尊心的人,或许就觉得这是个“耻辱”了。
当然了,对于现在的部分人来说,或许耻与非耻的界线是分不大清的。你觉得是耻的,对方或许觉得是非耻的。
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让部分人变得“较冷的独立”起来。而另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让部分人变成了“啃老族式的依靠”。
对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或许可以理解为:“因为你没有失去亲仁的品性或者没有失去亲人,所以你也是有一个品性较好的圈子或者是同宗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相依是需要相互真诚的。这种相依不只是一时的,以后也依靠得着。不要今天利益苟且、暂时的相依,明天就翻脸,也不要有奶便是娘,今天靠这座山,明天靠那座山,那最后你会发现靠来靠去都靠没了,只剩下了自己一人。
不搬起石头,就不会砸到自己的脚,但我们常常是在抱着石头走路,却不自知。等有一天自己抱不住了,就会掉下来砸到自己的脚。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
(文/李子仙)
作者:李子仙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