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定年龄,自己就变成屋檐,再也找不到地方躲雨
到一定年龄,自己就变成屋檐,再也找不到地方躲雨
网络上看到一句话,颇有感触:
人到了一定岁数,自己就得是那个屋檐,再也无法找别处躲雨。
这就是所谓的人到中年吧,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男人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后,前为渐已年迈的父母担忧,后为未成年的孩子操心。真的是不敢病,也不敢死。
所以,人到中年,无论身处哪个阶层,从事何种职业,以及在哪里谋生,的确更容易产生危机,也更容易有危机感,诉几句苦,抱一点怨,都是人之常情。看过一个笑话,人到了这个岁数,简直活成了一部《西游记》:
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肚子,老沙的秃顶,唐僧的唠叨,九九八十一难一个都不能少,关键是还TM离西天越来越近了!
还有,人到中年,更喜欢回味过去时光,好的,不好的。尤其是学生生涯,历历在目。很久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看看书,却总还记得鲁迅笔下人物,祥林嫂,阿Q,孔乙己,润土...社会下的最底层,尤其最后一个,每每阅读后,悲凉顿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看来还是等人到中年时读,才会越读越爱。
在小说《故乡》一文中,看到中年的闰土恭谨地道出一声“老爷……”一处文字,只感到分外的悲凉……其实不说社会黑暗之类的因素,单单只是时间的流逝,也足以制造出沉重厚实的隔膜。
鲁迅笔下的中年闰土,灰黄的脸色、深深的皱纹、红肿的眼睛、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粗糙的手,通过与少年闰土的比较,形象的刻画出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的情形。 教科书给出解释,少年闰土变成中年闰土是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的结果。
这不是扯淡嘛?鲁迅也是农民,只是等级高点而已。要我说,鲁迅这个故事要告诉读者,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少年闰土虽然小时候知道很多农村的东西,可是不学习,他知道的就永远那么多而已。
而鲁迅也处在万恶的旧社会,却活的风生水起。又是写文章,又是出书,每月领几万块的稿费,在北京买房,在上海租三层小别墅,还能专门再租一间房来存书……
所以,社会不景气,一定会先淘汰不争气的人。失败者是永远不会找自身原因的 ,他只想不劳而获,考分低上不了好学校,怪教育制度,混社会收入低,怪社会不公埋没了他,其实如果你真是人才的话,谁能埋没的了你,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是放之皆准的道理。
有那个时间整天发表酸酸的怨言,还不如自己争口气多学点东西。一个放弃学习的人,和生活是一种割裂,对生活是一种拒绝。人生无论怎么活,也要活出自我的拯救、自我的思考,无论做什么,也要活出自我的反思和自我的超越。我们可以同情中年闰土,但我们更应该像鲁迅那样为生命的觉醒而呐喊。
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生命、欲望、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理性、精神、自由、独立、尊严——真正的人不可或缺的本质内涵,相互关联——一通百通,一迷俱迷。
(文/旋律)
作者:旋律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