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玄礼信
收到你的回信有些在我的意料之中,我知道你会信任我,为此,谢谢。
说句实话,这一来一往的两封信让我或喜或惊。喜的是自己貌似在这茫茫信海中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灵魂;惊的,便是觉得你有趣得可能有些入了魔。
虽然我对你的世界很不了解,但通过看了你的上一封信之后,我认为在我们之间、在我们的文字之间是允许我某种程度上对你坦诚相待的,所以我说的话几乎代表了我心中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我预告你也能接受我的坦诚,因为我们之间是公平的——谁,也不是一个正常人。
说回我的喜与惊。
起初我真的很高兴。我自认为是无佛缘的俗人,无所谓“欲”无所谓“求”。对于宗教我似乎都很无所谓。但能遇到你我却很高兴,因为你强调了你的“慧根”。你也说了大家同属碳基生命,我好奇有着慧根的你是否有特殊的能量呢?你又是怎样悟道、怎样修行呢?你给我的感觉你很注重“修身”。
“信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类型的教徒,所以也只有两种信教的状态:一为修身,二为修心。首先拙劣地跟你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教”。教者,教者,使人性善或恶,乃左右人意志之物也。我认为无论哪种教,其教义都旨在引导人的心性、品质不断得到发展,都会影响人、左右人的思想,使其发生改换。因此我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心学。有的人信了教心性品质日渐向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高,其过程借用一句话形容便是: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看花还是花;而有的人信了教却愈发向恶,思想受教左右,更有甚者受其摆布。导致二者差异的原因无外乎是教的不同、教徒的不同罢了,也就是教与教的差异,人与人的差异罢了。
教的不同又有宗教与邪教之分,教徒的不同亦有心性德行之差。至于前者,我认为自己道行短浅,难道所以然;至于后者,我认为是致使人向善或向恶的主要原因。这里我不停地提到善与恶,又不免想再多啰嗦几句自己的善恶观…可是说来话长,我又何必让这一封信挑起这么多重担呢?什么都想说是好的,什么都没说清就很遗憾了。我将以上简而化之地概括加工一下就是:我认为无论信佛教还是道教亦或是基督教,最后其实本质都应该是在修心。
而我开头提到的、我认为的两种信教状态一是修身的境界:教徒在单纯地信教,用认真地完成教义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或是求一个心理慰藉又或是让自己空虚寂寞的心多一分信仰的力量。比如信佛教就好好拜佛、吃斋、念经,目前大众做的也恰好仅此而已。年年皈依佛门的弟子不下百千,撞钟的僧人渡了谁没有呢?大多的人放弃这与那选择了出家,其根本不过是选择了对残酷现实的逃避之方,挤进禅堂修身而已;
还有一种境界,则旨在修心。有的教徒虽信教,生活中却又“追名逐利”。他们活得很真实,他们明白——人活于世,饥需食渴需饮,做人就得先满足生活刚需,违反自然规则得到的“虔诚”的标签其实比什么都虚假。道家常说“道法自然”先遵循自然法则以后再来揣摩所谓的“道”,用教之“道”来寻觅生活中的道,此类教徒为的是修心,悟的是生活的真谛。(这里提到的“善”与“恶”都是参照整个人类社会的善恶、大众普遍认同的善恶。如:劫为恶施为善。)
我不信教,虽然我常常抄佛经、焚香、听禅乐,但我认为这些只是我在修身养性。有时我进了寺庙未曾行敬拜之礼,心中虽深知此为不敬,却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我知道我为了行礼而行的礼神灵看不见,看见的只有身旁的香火客罢了。修心是我所追求的,却也只停留在追与求的层面,不说也罢。
对了,你还会回我的信吗?我不是一个四季人,也并不是一个三季人。我以前写过一首诗,告诉别人自己是一棵干干巴巴的树,一棵在春夏秋冬四季里不断循环的苦命之树。春代表着生的希望;夏代表着一生中火热的时刻;秋象征了收获以及收获之后的衰落;冬代表了结束与残酷,有趣的是冬还象征着夹缝中的新开始,新生命,新希望。我自己预见的一生便是一棵经历四季更替的树——
由小到大
由生到死
由收获到没落
由希望到绝望
由始到终……或许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但这个“或许”在哪里谁也捞不准。
若让我认真想一想,定义一下自己整体上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话,答案还是:非三非四。我又不一定见到过真正的四季,“四季”的定义是客观存在的呢?还是主观感受到的呢?是从物质出发得到的呢?还是意识出发得到的呢?果然,到了最后又回到了关于意识的问题上,心的问题上,哲学的问题上。
我可能是一个单季人吧?但,是什么季节的人呢?
春肯定不是,春又肯定是;
夏肯定不是,夏也肯定是;
秋可能不是,秋也可能是;
冬应该不是,冬,应该是。
人生就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颠颠倒倒。
你又是如何知道自己是一个四季人的呢?又是因何判定朋友是三季人的呢?仅因二者之间观念的不同吗?还是其他?我很好奇,但并不是有意在字里行间里表现出你的自大,虽然我有些这样认为。你会介意吗?
我希望你会告诉我,我会认真听,认真想,再认真写下自己的看法。
最后,你的回信我看了两遍,始终没能看懂你信的什么教?道教佛教?字外看着像它们,字里想想呢:“还是不对,我还是问吧。”尤其是对你皈依的那一段,表的里的,内的外的你好像都说到了,我竟还是没看懂你皈依的始末。或许你不想细说,那就这么云里雾里的,我也不再问了;我更相信是自己愚昧,若你认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之后愿提便提,不愿不怨。你好像对渡化他人很感兴趣,这算是修的小乘佛教呢?还是大乘佛教呢?
看完这封信,你给我带来的疑问颇多,收获也颇丰,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去渡化别人?初心为何呢?又为何半途而废呢?难道这也兴“不和傻子论短长”吗?
算了,我写不完了,更多的,下一封信吧,或许你又让我有了新疑问呢?
晚安,小师父。
(文/阿谀)
作者:阿谀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