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此身非我有
社会关系又可细分为现实的和非现实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物质关系,非现实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精神关系。物质关系以利益交换为准则,公事公办。精神关系以心灵相伴为慰藉,天涯若比邻…其实,在这两种关系外还有个第三种,即处于两者之间的亲情关系…亲情关系只能以亲情为出发点,不讲理,不讲利,半公半私,半明半暗…人们常叹亲情关系难处,
也经常被之伤害,就在于人们常常以亲情关系绑架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给物质和精神都带来了伤害。其实,当亲情远离后,灰色地带最终也会趋于明朗…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来就是世间真实,没必要埋怨势利眼的现实社会…懂得了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让我们不为繁华所惑,也不为落魄所怨。懂得这份真实给人带来的力量,让人生命坚强。
…
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即便你靠巴结别人建立了社会关系,但人家用不着你,怎会维持住社会关系呢。一个人不可能靠同情赢得别人的长期尊重。市场经济的鼻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与其打动别人的同情心,莫如打动他的自私心,让他需要你。
精神关系是无限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曾深刻的指出: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募雇佣的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
建立精神关系需要扩大精神生产能力,这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保持独立的心灵。每个人都有心灵,也都该有,只不过随着社会化的进展,人为了适应社会,压抑心灵的渴望,伪装和隐忍,成了适应社会的动物而已。二是活出心灵。有心灵和活出心灵,或有精神和活出精神,或想真实和活出真实都不是一个概念,其间有重大的差别。如果做一个比喻,有精神生活的就像喜欢风景,活出精神世界的人就像一道风景。喜欢风景是因为厌倦了争斗而到风景之地去放松。风景只是安慰,得失不平的物欲名利。看完风景,获得放松后,还得奔回名利场去角逐。只有追求风景,活成伫立在世间的风景才是真风景。精神的独立性让我们看到了,与世俗和欲望掺杂在一起的精神,准确的讲都不是真精神,只不过是世俗失意中的慰藉、文人的附庸风雅、弱者对现实的逃避遁词、朴实者的善良心意。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证明精神的存在,那就是在一无所有时,才能考验出精神是否存在。所以古人云,“时穷节乃见”。人在顺境时,和很多物欲掺和在一起,自己是个什么,有时真不知道;只有在逆境中,没了物质欲望,自己还坚持什么,才看出自己究竟是什么。所以,没有经历困境的精神不是真正的精神。只有从世俗中超脱的精神才叫独立之精神。
一个人精神越独立,精神生产能力就越大,精神作品就越伟大和持久…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奋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如果一个人不因为你有没有生产关系,不看暂时是否失业,是否得志,是否工作顺利,都一如既往地关心你,爱护你,对你不舍不离,那一定是心灵的陪伴。因此有学生说,上大学时都是穷学生,都没有生产关系,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心的。毕业后介绍对象,首先介绍一堆个人情况,如工作、收入、房产、年龄、地区等,谁知道是找你这个人呢?还是找什么呢?
长恨此身非我有——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精神关系是无限的社会关系
总之,人的一生这样活才好:活在现实中追求真实,活在现实中追求理想,活在物质世界中追求精神世界。建立精神关系,让世界充满温暖和爱,这样的社会关系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就在你身边》
(文/kiki)
作者:kiki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