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衡山县分析出衡东县,父母因为出身好工作出色,被筛选调至衡东县邮电局工作。我们一家从此来到了 水河畔的新县城。
当时,新县城不大,单位屈指可数,比较集中。刚搬到衡东,电不正常经常停,家家备有煤油灯。我们开始用水要到招待所后面的水井挑。按户口簿领取粮票、布票、肉票、煤油票等。菜市场买肉要排队。冰室做豆腐卖,也要排队,通常是我们小孩的任务。马路两旁种的是法国梧桐,生长快,可惜结的毛球带刺,四处飞飘又刺人,被全部换成了樟树。县委会的橘子林,春天的花香飘得很远。
汽车站开始在水电局北边,后来才搬到新四牌楼,开通的班车不多。慢慢的,家里都有了单车。马路显得很宽,没有堵车现象。通讯联络采用的是磁石电话,摇上半天,紧急事情发电报。家书传递靠寄信,投递员被赞为绿衣使者。单位的货车,只要认识,司机都会好心捎上你一段。修柏油马路需要很多碎石,常常是一家老小齐上阵,敲打石头按立方卖给修路办,还可以拿到一点辛苦费。去吴集赶场要坐船。七十年代末,县委会筹划在南街修建县城到吴集大桥,长沙来的勘探技术队清一色的年轻人,住在总工会,现在的雅仕美容会所一楼,上下铺。带了不少杂志和书籍,我和姐姐每天都去串门看书,直到肚子饿了才依依不舍回家。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叔叔在下水勘探时,因为水流漩涡湍急,年轻的生命留在了 水河畔。
单位办公楼不超过2层高,有的还是木板楼。厕所建的是蹲坑,大淤有相邻大队预订拖走做肥料。邮政局家属房有一房一厨,两栋8家,算是条件好的。屋前有棵大梧桐树,屋后是大片的水稻田,春天紫云英盛开无边无际,招人喜欢。招待所后面有口大水塘,水非常清,不时有游鱼子游到塘边来。没有砌围墙时,我们和百货公司的小孩经常在一起玩耍追闹。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食堂,有条件的会开荒种菜,降低成本。单身职工买餐票,吃钵子饭。一般荤菜0.10元--0.15元一份,斋菜0.05元一份。拖家带口的,煤炉、案板摆在走廊里,一家做饭十家闻香。种菜主力军是大礼堂下面的渡头村,聘请了一个高个子的外地劳模土专家指导。之后成为他们大队的支柱产业。邓家湾和枧头更多的是种植水稻、花生、红薯、黄豆等粮食作物。水稻主要是农垦58号,出米多,后来种了杂交水稻,产量逐年提升。很少打农药,垅中的诱蛾灯很密集,效果不错。
生产、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各行各业斗志昂扬群情振奋,我们小孩更是轻松、开心。到河边游泳,到塘里摸螺头,到毛栗凹摘毛栗,到苗圃采桑叶喂蚕。在马路边玩跳房子,在单位球场捉迷藏。春天采映山红,秋天有草市园艺场的广柑吃。那时的天很蓝水很甜。没有空调,爷爷奶奶的蒲扇,扇着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我的一年级是在邓家湾上的,校舍是邓姓祠堂,泥巴地,阴暗潮湿,下雨天还漏水。转到一小,坐进了大教室。工宣队进驻学校,勤工俭学种茶叶。每逢县里有重大活动,会通知学校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我们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光。1977年9月,县里为减轻一中压力,把二招待所改建成了城关中学,我们成了首届初中生。修马路修操场挖菜地成了我们重要的劳动课。1979年,我们部分同学考入了衡东一中,经过2-3年的学习,小部分人考上了各地院校深造,大部分人招干招工,加入了衡东各行业的生力军。
电影院每天都放映电影,《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红色影片百看不厌,陶冶了我们幼小心灵。剧团移植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样板戏,也排演了洪湖赤卫队等剧目,侯忠生、文乐培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大礼堂基本每天都灯火通明,白天开会,晚上演出。我几乎把剧团演出的现代、古代戏看了个遍,长了知识,也养成了戏剧爱好。单位文体活动有声有色。灯光球场时常有篮球赛。文艺汇演不断,甘溪河坝、氮肥厂的水平很高。
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个个单位挖防空洞,防范敌人轰炸。兴修水利,学生也冲上了田园化的大战场。1976年毛主席逝世,我们在大礼堂前,冒着高温祭奠。打倒“四人帮”,敲锣打鼓放鞭炮。修建荣桓河坝,政府要求干部职工捐款,袁柏顺律师代表民众起诉政府,留下了首例民告官的记录。
如今的衡东县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商贸繁荣,交通便利,风景宜人。土菜名县名扬四海。我们为衡东自豪,也永远怀念建县之初的奋斗时光。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