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说:“老年应该是如诗的年龄。因为老年时期卸除了沉重的人生使命,了然了人生甘苦,远离了万丈红尘,慢下来的生命节奏及宁静的周际环境构成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所以就有了诗的意境。”
人内心深处有着本能的柔软,就是渴盼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养儿防老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些没有家室的孤寡老人,没有家的温情,失去了家的依靠,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晚年,自理就成了难题,哪有诗意可言?曾经见过一位孤独的老人,拿着盆子艰难地在山林里找饮用水的场景,成了暗藏在心底的伤。
好在现在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有了安度晚年的场所——敬老院。所以在听说去走访敬老院时,我不免有些激动。于是带着一份担心和好奇走进了甘棠镇内的逸仙敬老院,想知道独自生活惯了的老人,能否适应这种集体生活。
这座敬老院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白杨山脚下,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倒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场所。院内绿树成荫,树下的条椅上,坐满了闲谈、做鞋垫的老人。“养心亭”的桌子前,有打长牌的,有打麻将的,有看打牌的。环视整个院内,没有找到岁月沧桑的脸和晦暗的眼神,他们好似忘记了人生的黑白,季节的冷暖。悠闲、安详表现在每位老人脸上。这情景正应了“养心亭”上的对联,“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居,老有所依。”尽管眼下的生活不如天伦之乐来得璀璨,但至少会给他们寂静的世界多了些亮度。眼前的其乐融融掩盖了内心那片曾经伤感的凄凉。
做鞋垫的都是男的,那双手竟然跟女人的手一样灵巧,穿针走线,都那么利索。多年做鞋垫的经验,才有如此娴熟的走针落线,做出精致的鞋垫。
院内鞋垫做得比较好的李光旭来自广福,穿天蓝色上衣,下穿深蓝色条纹裤子,脚穿一双皮鞋,整个人看起来清爽干净。一直没成家,经人介绍,曾孤独的他来到逸仙敬老院已经近五年了。我问他:“鞋垫做得这么好,为啥要来敬老院。”
“这里肯定比家里好多了,用水,吃饭等各方面条件都挺方便,不用自己操心。想出去走走,或者上街,给管理员打声招呼就自由出行。病了有人照顾,在家,哪个来管你?”
“你们做的鞋垫可以卖吗”
“可以啊,我这两年卖了一千多块了。”
“哇!”我和好友一声惊叹。旁边的几位老人笑着说:“有特长、有技术的都可以自己挣钱,还有编织背篓、筲箕等手工活的,有位独手老人画的画也挺好看。”
正说着,广播里响起了音乐,所有老人都陆续向食堂里走去,原来这音乐是吃饭的信号。我也随着老人们朝食堂移步,却见一位身材瘦小、不能直立、行动不便的老人,一只手挪动臀下的小凳到身前,再借助小凳,让身子向前挪动一步,如此反复动作,比行动便利的人不知要慢多少倍。
我着急地问管理员:“他这种情况给他用轮椅不是更方便嘛?”
管理员笑着说:“只要能动的,其实他们自己不愿意用轮椅,我们也有意让他们多活动活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那这些残疾人走到后面,要是饭菜没有了怎么办。”
“不会的,我们会保证每个老人吃饱,如果先来的人吃光了菜,厨房里会给他们再盛来。”
我不放心地走到这位老人身边,“你每天吃饭可以提前去食堂,这样就可以与大家同时吃饭,”他让自己瘦小的身子坐于小凳上,漫不经心的抬头对我笑,“不要紧,不管去得早晚都会有饭吃。”看着那不能直立的瘦小身板,那张本应沧桑的脸,却有一种从容和满足的表情。
宿舍里,整齐摆放着单人床,床头放着床头柜。统一的床单,叠得整齐的被褥,仿木地砖干净找不出痕迹。让整个房间清爽有序。树荫从窗玻璃洒进来,摇曳得满屋都是温馨斑驳的绿色。
在院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院后的山湾里,一路上所有人赞叹路边的蔬菜长得好,“这都是我们敬老院种的,没有施过农药,化肥,是比较安全的蔬菜。”院长介绍。还有规模不小的鱼塘、山林里的牛羊、肥头大耳的猪都是敬老院的,原来院里分了养殖组、种植组、管理组,专人分别负责。有能力的老人遵循自愿的原则参加劳动,获得一定额外的报酬。对于做惯了农活的老人,既能施展他们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又能锻炼他们的身体,还有获得感,何乐而不为。他们亲自养的猪、牛、羊、鱼,除了供院内100多号人吃,剩下的就可以卖,经济收入统一管理作为院内开支。难怪这里被国家老龄委、四川省老龄委授予全国、全省“敬老文明号”。
在这一片纯净的地方,不管倔强还是柔肠,在这里的岁月都铺满了安详。老人们的那一笑,慰藉了我心中的惆怅。归时回望,树荫下、“养心亭”内的老人在重复着他们的情趣,我的心情也如多日阴雨后的艳阳灿灿,浅浅的惊喜漾了满怀。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