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也等你

老伯

墨殇 99 ℃ 0 条
作者: 邹凤岭

有些人,有些事,有了一种心境,就会遵从一生。

在老家村子里,老伯是个闲不住的人。那些年,农民们天不亮就到生产队农田去劳作,只有下雨天,下不了地,才有机会休息。可在下雨天,村子里的人们,总能看见老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锯斧等木工工具,走向村里那一座座小木桥。

在水乡,河网密布,村前村后小河上都架有小木桥。不知从何时起,老伯心里总装着那一座座小桥。那时,村里没有公路,桥都是用树木搭起的简易小桥。村上物质匮乏,许多桥常年失修。上学时,走在桥上,我常常手脚并用,爬向对岸。多少年来,桥总让老伯放心不下。晴好天里没时间,下雨天去修桥,成了老伯的习惯。

老伯是我的堂伯。年轻时他自学木匠活计,对榫卯之作无师自通,打出的家具等木制品极致。下雨天,本可以在家做些木工活,赚些钱补贴家用,老伯却独自去修桥,没有分文,还要倒贴自家房前屋后长的树。对此,村子里的人感激老伯,也有人说他“傻”。他听了不以为然,说修桥补路,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自从有了老伯的热心肠,村前村后的小桥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许多年过去了,当我回到老家,站在那日夜不停流淌的小河边时,脑海里就会浮现老伯雨里劳作在桥上的身影。

这些年,村子通了公路,河上架起了钢筋混凝土大桥,老伯再也不用去修桥了。可是,他那爱管“闲事”的热心肠未变。

老家的村子里,陈家修缮老屋子,占据了邻里徐家的路,给出行带来不便。徐家婶子不开心,登陈家门,陈家婶子忙里冷淡了徐婶。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都不愉快,行若陌人。那一天,回老家,正遇老伯前去做工作。我就站在老伯的身边,听他与陈家、徐家婶子说了许多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话。听着老伯的话,我想起那“六尽巷”的典故。清康熙年间,官位显赫、名门望族的张、叶两家,为争一席之地,互不相让。张父见子张英的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方。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顿时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状亦让出三尺,便有了这传世佳话。听老伯苦口婆心,两家人都笑了,和好如初。如今,村子上人家的事,总喜欢找老伯说说心里话。邻里间有了误会和矛盾,爱找老伯和解。老伯更是乐在其中,便得了个“调解委员”的美称。

回程的路上,我还在想老伯一生坚守的那些事。有些事,有些时,我问自己,是否将方便留给别人,或者将方便留给自己的同时,也能更多地利于别人?事与愿违,往往举手之劳之事,视而不见。好多事,好多时,把时间给了日月,把善行给了吝啬,把激情给了功利,把热心给了自己。

人世间的事,不全都是美好,也有不快的时候。脚下要走的路,有平坦,也有崎岖。更何况,花无百日红,月只一夕圆,花好还要被风吹,月圆也有云遮掩。老伯遵从的那些事,可以拂去糟糕的心境,抚平崎岖的路径,给人世间更多的美好。生活中,像老伯这样的平凡人与平凡事,想起时依然撼动心灵。

一个人,热心什么事,体现素养与品质。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备义田千亩,惠及邻里衣食;得宅钱氏南园,赠予乡里办学。明王夫子:“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不为利禄所诱,节气与情操守恒。今见老伯认定的事,竭尽全力一生,亘古不变,一脉相承,是有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