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也等你

带饭的故事

墨殇 80 ℃ 0 条
作者: 杨仲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出工作或求学的人,怎么解决午饭问题呢?好像就是带饭。年轻朋友可能会说,带饭那么麻烦,而且天热时容易坏掉,为什么不点外卖或干脆下饭馆呢?别说那时的餐饮业不发达,就是小卖部都很少。就算后来商业繁荣了起来,囊中羞涩的普通人因为亲朋宴请,堂而皇之地坐在餐厅里吃一餐饭,都可能会觉得心惊肉跳,更何况每天这么吃呢?当时,偶尔在外面吃饭的人是不敢正儿八经地点菜的——多是买个立等可取的烧饼或包子,最多坐下来喝一碗馄饨。

当时带饭的人一般用一种铝制的长方形饭盒,往往还要在上面刻上名字——不是因为小气,当年企业单位里都有追沟牡胤剑栽诖蠹壹谐晕绶故保腥嗣娑缘亩际遣畈欢嗟穆练购——不刻上名字,谁能知道哪个饭盒是自己的呢?

饭盒可能会夹在自行车的后架上,也可能会装在网兜或帆布袋子、人造革提包里,然后挂在车把上。饭盒跟随着骑车的人一路摇摇晃晃,在中午打开的时候——一个办公室、一个车间或一间教室的人所带的饭菜常常是相似的——如果在冬天,房间里不是大白菜的气息,就是土豆的味道。那时的冬天,北方人还能吃到什么菜呢?没有别的,就是这些。

很多人羞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饭盒。那是因为,小小饭盒是家庭经济水平和人文关怀的综合展示。有的人带的饭菜里可能或多或少有肉有蛋,而有的人的饭菜则清汤寡水。很多家庭主妇,妻子或母亲,在头一天吃晚饭时,就要想好怎样把工作和上学的人第二天要带的饭留出来。家人也都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外面吃饭时,尽量显得体面一些——但经济条件不够,像点样子的饭菜还真是拿不出来呀。外出的人当然也知道饭盒里的艰难和深情——不是所有人上班都骑自行车,坐公交车的人在座位上怀抱着饭盒,就会格外体会到家的温暖。

中午吃饭时,稍稍富裕的人往往会轻松甚至略带炫耀地打开饭盒,而有的人不仅害羞,甚至会躲到角落里去吃饭。但总的来说,在那些中午带饭、大家一起吃饭的日子里,单位或车间里还是充满了欢乐的,因为情况毕竟都差不多——仅有的差别,无非就是你带的是清炒土豆丝,我带的土豆丝里有三五条肉丝而已。

在带饭吃饭的日子里,一些情愫暗生的青年男女,可能会发生一些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个比我年长十岁的男士,经常在自己的饭盒里发现多出来的食物,比如一段儿带鱼、一个鸡蛋。刚开始,他很纳闷儿,想不明白自己这是撞了什么大运。后来,他读懂了一位姑娘的目光,恍然大悟,一下子醉了。

我记得一个电视剧的场景,一个小姑娘向女工友抱怨母亲偏心自己的新嫂子。她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说:能给我带什么饭呀,窝头咸菜呗!——定睛细看,却是大米饭和咸鸭蛋。小姑娘心头一阵感动,知道是新嫂子把她俩的饭互换了,从此姑嫂和睦。看到这一幕,别说戏中的小姑娘,就是当年电视机前的少年都被深深感动了。

我还记得幼年有段时间,我常常在我姑姑的工厂里吃午饭。有位中年妇女,每天中午不管主食是什么,副食从来都是一个生吃的西红柿。她不羞怯,坦言自己要攒钱。现在回想起来,这样苦自己,能攒下多少钱呢?我既为她感到心酸,又为她清贫之中的微笑而敬佩;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她好像并不悲观。四十年光景过去了,不知道这位女士现在过得是否幸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人们好像一眨眼过上了好日子。这从大家的饭盒里就有直观的体现。但人们来不及进一步展示饭盒的内容,就发现不用带饭了——单位有了食堂,门口有人送餐,人们的谈资已经不是谁的饭盒里有鸡腿儿,而是谁买了夏利汽车……

这都是多年前的往事了。如今,仍有人带饭——可能有的人是活得仔细,自己带的饭,卫生状况不担心;也有的人,可能就是吃不够妈妈做的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