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也等你

我的刘家山

墨殇 73 ℃ 0 条
作者: 桑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可惜本诗的作者杜牧没到过刘家山,但是他的这两句诗用来描述刘家山,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走,让我们去看看刘家山。顺着一条大沙沟往里走约两公里,在大山脚下的右侧有条不足一米宽的羊肠小道,顺着这条崎岖蜿蜒的小道向山顶攀登,快到山顶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整座大山笔直分开约20米宽,这时可不要向山下看哦,不慎会掉下万丈深渊的。顺着右侧的山间小道进山,再向上爬约三千米,隐隐约约听到鸡鸣狗吠之声,让我们循声而至,在层层梯田尽头和绿树中间有几间农家小屋,那就是刘家山了。

为什么叫刘家山?据说在明朝以前,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从山西有刘姓两户来到山顶上定居而取此名。当一个村庄落定,人们就得赶紧引进外姓,否则他们总不能和自己家族的人通婚吧,6户人家当中,有两户孙姓,两户王姓。这个村庄除了那条羊肠小道,再没有其他路可走了,生长在大山顶上的人们如果一辈子不下山,连汽车都没见过。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驴子,驴子可以帮助刘家山的人们驮水,驮粮,驮肥料等,这样的路只适合一个人和一头驴先后而行,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别小看这只有6户人家的山顶小村庄,这里的人们可没有挨过饿。山顶上有桃树、杏树和梨树等,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土豆、高粱、黍子和黄豆等,物产一点也不比山下少。至于饮水,在山顶上的小山沟里有股山泉四季奔流不息,从来没有人检验过山泉的成分,但自从有人在这里定居以来,人们就喝这大山的乳汁。

上小学时,我的老师姓孙,他就是刘家山人。老师家要盖新房子,那时我10岁,我和几个同学从山下扛几根木料上山,给老师盖房子用。

上初中时,一天傍晚,我去了那里,到同学家喝了口水,就下山了。

上高中时,经常听母亲说,小时候我们家粮食紧缺,母亲营养不够,没有奶水喂养姐姐,姐姐出生不久就寄养到了刘家山姓孙的人家,那家兄弟姐妹特别多,在那个家里数姐姐最小,他们称姐姐为奶妮儿,他们对姐姐非常好,直到姐姐3岁时,母亲才把姐姐接回家,但是每次有奶哥哥、奶姐姐们下山,他们总要来我们家看姐姐,给姐姐买学习用品、衣服和好吃的等,那时二哥经常羡慕:“我也要奶妈,我也要好多奶哥哥、奶姐姐。”

1998年,上级要求村村通公路,这可难坏了当地政府,刘家山就6户人家,要往高山顶上修条公路,这可是大工程,再说也不合算呀!于是当地政府让刘家山人们搬迁到了山脚下的谢家湾村居住,从此刘家山就在中国村落的登记册上消失了。

2008年,我再次去刘家山,那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一人多高的野草在凄凉的山风中摇摆。站在废旧的村落遗址上,有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感受。

不知为什么,我总对那几户山顶白云生处的人家充满牵挂和情感,每次回家我都想上山去看看。

2016年春节期间,我带8岁的儿子回老家,儿子说想去爬山,此时我脑海中忽然想到“刘家山”,于是我带着儿子顺着大沙沟往里走,在沙沟里转了好久,怎么也找不到上山的路。从2008年至今快十年了,通往刘山家那条羊肠小道在风雨中消失得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刘家山啊!你虽然消失在了苍茫的大山深处,但是永远留在了我和爱山人的心中。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