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在外地帮着女儿看孩子,一直比较忙,无暇顾及其他。2011年深秋,我接到家乡来电,初中同学胡延庆说,杨成想请我们班同学聚一聚。我顿时十分感动。思绪将我带回到初中时代,杨成的形象重又鲜活在我的脑海中……
杨成是贵池中学老三届学生,1964年起我们在一个班共同学习了三年。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杨成由贵池中学下放到双桥公社七一大队姚冲小队。这是一个20多户的小山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基础差,交通也不便利,杨成一待就是八年,与乡亲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75年杨成招工了。当他挑着行李,回首望着姚冲小队,心中百感交集。望着并不富裕的第二故乡,他想着,如果将来有能力,我一定要回报这片热土。
杨成招工到铜陵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一切从头学起。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来时,他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创新。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经理、市人大常委。
当工作生活稍有起色,杨成不忘初衷,挂念着下放时农村的乡亲们。1995年他第一次回到阔别20年的山村,看望那里的老乡。他给姚冲队20多户老乡每家送去100元见面礼。当时有一位老乡刚出院,杨成特意登门看望,临行塞给这位特困老乡300元。那天,乡亲们送他到村口,不住的念叨“还是那个懂事的杨成,他没忘记我们啊”。
通过这次接触,杨成了解到村民们仍像以前一样在小河沟里挑水吃,费时费力还不卫生。杨成心想,什么时候能帮助乡亲们喝上自来水就好了。
2003年杨成已是铜都阀门厂的厂长了,他一直惦记着乡亲们的吃水问题。这一年他再次来到第二故乡,捐款5万多元,给村民组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当老乡们打开水龙头,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哗哗的流淌出来,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这个小山村从此告别了在小河沟挑水吃的时代。
乡亲们的喜悦心情感染着杨成,返回时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他心里默念,有条件一定要为乡亲们办更多的事。
2013年杨成所在的阀门厂有了更好的发展。他再一次来到姚冲小队。这一次杨成捐赠10万元,为生产队修了一条路;还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阀门等器材,为生产队建了一道防洪抗旱水利闸。并且不辞劳苦,和乡亲们一起察看路线、勘测路基;与水利部门技术人员一起,听取乡亲们的意见,制定修建防洪闸的方案……这些雪中送炭的事温暖着乡亲们的心,也体现了杨成浓浓的知青情怀。“杨成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这是乡亲们对他的评价。
杨成的重情重义还表现在他浓浓的师生情怀上。我们和杨成同学三载,自1968年下放到农村后,各奔东西,很少联系。杨成找到曾和他下放在一起的胡延庆同学,提出每年利用春节假期举办一次同学聚会。要知道隔了半个世纪、散落在各个角落的30多位同学要聚在一起谈何容易。工作量琐碎而巨大,但杨成热情而执着,在他和胡延庆等同学的努力下,2011年首次同学聚会在池州如期举行。大家说,要不是杨成也许我们这辈子都见不到面了。杨成总是说,我们班同学是上山下乡的一代知青,走过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如今步入老年,大家更要互相珍惜,互相鼓励。就这样,由他筹办和承担的同学聚会,至今已持续了七年。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杨成每年春节都登门看望班主任李承银老师、数学老师邱戎华先生,邀请两位老师参加每年一次的同学聚会。此情此义让大家心生温暖。而在此之前的2002年,贵池中学举办百年校庆,当时并不富裕的杨成捐款1万元,为母校添砖加瓦。
这就是杨成——一位老知青的赤子情怀。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