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脑、手机上写作已成常态的当下,还在手写文稿的人实在不多了。年过七旬的老周就是名副其实的“手写族”,冲着他对文学写作的痴情,我不能不致敬,把他当作真诚的文友来交往。
知道老周还是在纯文学刊物《乌江》上,他发了一篇乡土散文,读后,令我感动,并有了共鸣。再一打听,他还与我是乡党,岂不有缘!可是,没有机会谋面,难免遗憾。幸好,三年后的一次作协会议上,我见到了老周:瘦高的身材,朴素的衣着,看上去有些老气横秋,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说话文绉绉的,十分坦诚,颇有“老作家范儿”。一番自我介绍后,我俩成了“忘年交”,大谈特谈散文写作,有相见恨晚之势。无奈,时间匆匆如流水,该告别了,我们只好挥挥手,期待再见。
那时,老周已在供销社退休,有更多时间从事写作。每每手写好作品后,他就到邮局给报刊寄稿。次数多了,则成了邮局的常客,与工作人员“混”得熟。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深厚的文字功底,且有真情实感,他的大作屡屡见诸报刊,得到圈内不少人士点赞,被誉为“实力派作家”。这,令他欣喜不已,写作的激情更为高涨。
我在镇上工作,每次见到报刊上老周的大作,都要仔细阅读,领会其意境,感悟其内心世界,学习其写作经验,受益匪浅。然后,朝着老周居住的方向,虔诚地祝福他身体健康,创作丰收。
或许是心灵感应的缘故吧!老周想起了我这个年轻的文友,写了一封简短但真诚的信给我,还随信寄来手写的长篇散文《幺妹》请我“斧正”。看到他那端庄、有力的文字,我这个镇文联文艺刊物的主编禁不住心情激动:感谢老周的赐稿,敬佩老周的毅力,赞叹老周的精神!于是,我安排工作人员将那篇文稿进行了打印,由我校对后,很快就刊发在了刊物上。我以为:这是对老周“手写”的认可、犒劳和鼓励,也表达了我由衷的敬意。
一切皆在情理之中。收到样刊、稿酬后,老周更来劲了,连续给我寄了三篇手写稿。精神值得学习,文章也很感人,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他打印、校对并采用呢!我成全了老周,当然,也在电话或信件中得到了他的感谢。与此同时,我俩的友情也得以进一步升华,着实欣慰不已。
不久,我离开镇上调到区文联工作了,一段时间没收到老周的手写稿或信件,便滋生了思念的情愫。同时,也得到一些关于老周手写稿的情况反映:不能与时俱进地电脑写作,寄给许多报刊都被以“打印麻烦”为由石沉大海了,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写作的积极性;他是上了年纪、中“毒”太深、难以自拔的作家,不会电脑写作,只能手写,多么渴望有人能够理解、帮助、支持他!
那天,终于接到了老周打来的电话,还是那样亲切的话语,权当对思念疯长的慰藉。果然,他的手写稿《乡愁》寄来了,照样附了几行言辞恳切的文字,感人肺腑。这是对我散文集《纸背乡愁》的文学评论,真的感谢老周的倾情书写,感谢老周的点评和激励,哪怕是鞭策,也令我感激不已。而且,老周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坚持写作,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最好的感恩、学习方式就是:给他打印文稿,通过邮箱投给报刊。我付诸实践,助力老周“文学梦”的实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周的那篇文学评论上了《中国民族报》《乌江》等报刊,反响强烈,还收到了稿酬。我把这一喜讯电话告知他时,他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如吃了蜜饯般快乐无比,还不停地言谢。我也回话感谢他的关注、评点,可谓真诚。就这样,在相互道谢中,我们越来越情深谊长,不负难得的“忘年交”。
显然,老周手写的激情越来越高涨,《古镇美》《话美人》等手写散文稿寄来了。我要么自己打印,要么太忙时交给办公室的同事小张代为打印,校对后,把电子稿投给报刊邮箱,渴盼着大作的发表。这对于老周来说,是多么美好的事啊,足足可以激励他写到不能再写的时候;对于我来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况是在谱写友谊之歌,不亦乐乎!
又到老周用稿的丰收季,我代收了他的290元稿酬,多想早日给他。可是他在电话里连称:“莫慌,放在你那儿,我放心得很!”
哎,这就是我的“手写文友”老周,重情重义,满怀信任,坦诚相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愿与他把“忘年交”进行到底。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