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是我的扶贫对象。认识他以后,我发现,和人交流,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工具。他是一个聋哑人。
个不高,皮肤黑,长相普通,眼神清澈,这是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我有点犯难,他不会说话,也听不见别人说话,接下来我们如何沟通?
他非常聪明,大概在我走访三次之后,他弄清了状况。我为何要去他家、去干什么、多久去一回、我将为他解决什么问题、他应该怎么做,他全明白。
他1974年出生,不是天生的聋哑,聋哑是小时候生过一场病没及时医治的结果。他父亲去世以后,母亲改嫁离开了家,兄弟也先后分家另过,原来热热闹闹的大家庭,现在只剩他一人留守。房子很旧,却被他收拾得很干净,像他的人一样利落。穷和聋哑使他仍是单身。
我们渐渐熟了,每次见到我,他脸上就堆满了笑。有时候,他正在菜地里忙活,我去寻他,他老远看到,很惊讶很开心的样子,丢下手里的活快步迎上来,边走边做手势要我“回去”,又用手指着我脚下的路,旁边是一条小溪。担心我摔跤,他飞快地跑到我前面,边走边回头示意我小心。
身体好吗,蔬菜卖了多少钱,最近打零工收入如何,低保领了没?这些我想了解的问题,不用我比划,一见面他就主动先“告诉”我。
今天我在村委会领资料时他一眼看到了我,笑着扬手向我招呼。到他家时,摆了一地的干辣椒、西瓜、南瓜,他开心地张罗着装进袋子,统统都要我带回。我把手指向他,让他自己吃。他指指地里的方向,将两臂夸大地张开,得意地告诉我“地里还多得很!”我将100元钱放在桌上。他见了,眼里刚刚还在跳跃的两团光华陡然暗淡。我满脸严肃认真地比划说:“你不要钱我就不要东西。”他知道强不过我,像个孩子似的,显出很无奈,很受伤的样子。看得出来,他很真心想送给我这些东西。
另一个帮扶对象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老人的儿子儿媳常年在耒阳的煤矿务工。她腿脚不好,几年前还在床上躺着,后来竟慢慢好了,能扶着拐杖在家里走几步,她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自己。我经常给她买些膏药、水果和肉之类。每次我去,她都特别开心,不住口地道谢。我有时很替她的孤独和行动不便担忧,她却很开朗,很满足,说:“不要紧,家里这点事我摸着还能做得到,儿子也不容易,也身体不好,要打工,又要带外孙,不做事哪来的钱,他自己都顾不过来,我能不麻烦就不麻烦他,放心,我不要紧呢!”她家的务工收入比较稳定,早已脱贫,我每月的看望,就同走亲戚一般,给她买点东西,陪她聊聊天。今天见我送来米油,她乐得不知如何是好,又是起身,又是让座,又要去倒水,那种团团转的开心,倒使我惭愧起来。
F和老奶奶,都是心地明净的人,比起我给他们的帮助,他们给我的感动更多。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