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当归
当归,当归,知路,当归矣。
“槟榔一去,已历半复,岂不当归也”?稼轩行军在外,已是多年,独留妻子待家望归。百般想念,万般无奈,盼着盼着,终是盼来了一封家书,稼轩说,当归也。妻子回道:岂不当归也?此去经年,昼夜相思,稼轩,你怎当不归?当归,当归,这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啊,该回家了,该回家了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想当年,走的时候,岸边杨柳,初冒新绿,那天阳光正好,投下湖面一片粼粼波光,映着杨柳树,那满树的绿,看得我是满心的欢喜,也满心的对疆场的憧憬,只是放不下的还是我那老娘和刚过门的娘子,还有手上的这包“当归”,如今回来了,在这个雨雪霏霏的日子里,我回来了,不知你们是否还在杨柳树下等着我。当归,当归,这是遥遥万里对家人的千思万念。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早些年,为了生计,为了前途,有的人不远万里,或是满处求官,或是赴京赶考,或是四海为家。渐渐的,他们或许发达了,或许中举了,或许安居乐业了,但家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他们从官员,举子通通成为“游子”,客居他乡,寄人篱下,也许有的人回家了,但也有的人回不了家,抑或是不敢回家,“近乡情更怯”,怕的不是其他,而是对家的陌生,是“不敢问来人”的情怯,作为游子,可以悲歌而泣,可以远望当归,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当归当归,这该是游子对故乡的百转千回。
“式微式微,胡不归?”,当归,可为何不归呢?太白子美,倾其一生,壮游四方,弱冠之时,而立之年,不惑岁月,他们的大半个人生都用在了大半个中国上,独独除了家乡,为什么呢?在那个重视门第的年代,即使可以科举入仕,但人情世故不可避免,官场中无亲无故却能直上青云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太白无摇可扶,只能到处攀亲认故,子美官场有人,却仍要拜亲访戚,以求得朝中支持,“天长路远魂飞苦,梦回不到关山难”,千里壮游,行路之难,不过是为“微君之故”“微君之躬”,如果不是君主,又“胡为乎中露?”,又“胡为乎泥中”?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在“世与我相违”时,选择了“请息交以绝游”,回归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渔歌唱晚,看雁阵惊寒,这是他的归宿。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来说,家作为归宿,却远在万里之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间之大,苏轼也不过是漂泊之中的一人,于他“江海寄余生”也许是最好的归宿吧。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一句“浅酌低唱”断送了他的三十功名,此后他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不是天涯羁旅,就是勾栏瓦肆,酒醒时分,杨柳两岸,风月阑珊,火树银花处,便是柳永的归宿。
不知归路,且去大醉一场,酒醒了,梦,也该醒了。又怎会不知归路?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梦醒时分,天亮了,就该启程了。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当归,当归。
【作者的话】当归,当归,前行之时,回头看看,希望能在某个时候,蓦然回首,那景,那人,那情,皆在灯火阑珊处。
(文/易若央)
作者:易若央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